互联网人进入中年职场危机怎么办?这3个方法让你缓解焦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更是焦虑的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2020年的到来,让我们的生命进入了一个越来越加速的黑洞。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开启了末位淘汰“中层管理”的行动,在经济下行,市场饱和的今天,人人都过的艰难。
35岁是这场变化中的敏感词,在许多公开信息中,35岁以上员工是裁员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种说法,一部分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因此而陷入焦虑——没有人能够阻挡时间的前进,35岁是每一个职场人都必然会经历的时间节点。
在职场,35岁是容易焦虑的年龄,往下看,一群年轻人跃跃欲试,往上看,天花板已然在那里。往家里看,一家老小等着你养。而且不得不认清的事实是:一旦过了35岁,技能将会迅速贬值,执行力和创造力也都比不上年轻人,如果没能积累起影响力与人脉,职业前途将会骤然暗淡。
美国调查机构PayScale曾给出数据称,截止到2018年,苹果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1岁,Google是30岁,Facebook和LinkedIn则只有29岁,中国的腾讯和华为等企业,员工平均年龄都在28岁左右。
而35岁在职场恰巧是一个略显尴尬的年龄段。
35岁左右的互联网人,入行的时间刚好是互联网行业急速膨胀的初期。伴随着行业红利,他们很快加薪升职,学会在一家家公司间跳槽获利,财务自由来得比以往任何行业都要快。十几年后,早早入场的那群人见证了最辉煌的风光,却也在大浪打来时成了最先被拍倒在沙滩上的一批。
今年,裁员潮汹涌而至,打下互联网江山的35岁老员工被冲得晕头转向。仿佛一夜之间,泡沫散尽,这个最潮最酷的行业用最突然的方式宣告了他们中年危机的提前来临。
互联网对“中年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中年油腻”、“35岁定律”让人越来越恐惧年龄增长带来的“中年危机”的逼近,也催生了焦虑感的蔓延。
在美国,中年人的自杀率升高,而一份基于欧洲人口的研究显示,中年人服用抗抑郁药的比例在升高。长期焦虑,会导致失眠、脱发、急躁不安、紧张兮兮,甚至精力减退。
职场人的焦虑,有解药吗?
这里,分享3个缓解焦虑的建议和方法:
改善工作环境,释放压力
职场环境里的第一点就是人际关系氛围,在公司中,和不同的人事物相处,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多和积极正能量,每天充满阳光的人在一起。这样做会让你更有上进心,彼此帮助,彼此欣赏,有激情有活力。相反,不舒适的人文环境,会让你感觉压力很大,心情也不能保持愉悦。
既然白天上班脱离不了职场,业余时间也要找一个快乐的环境,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还有,可以通过改造自己的办公环境来减轻你的压力,例如,在办公桌放绿植,给办公椅加上一个靠枕或坐垫增加舒适感,起到减压作用。
制定计划,管理目标
当面临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时,难免会有焦虑情绪。缓解的方法,就是制定计划、管理目标。
每一项需要完成的工作或者目标,都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需要我们去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且检查结果进行改进,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在进行目标设定时,一定要遵循SMART原则,分别是:S(具体的)、M(可衡量的)、A(可达成的)、R(相关性的)、T(一定时限的)。在管理目标时,一般先做大目标分解成可具体落地的小目标,然后按照PDCA循环运转,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可预料的问题发生,比如环境 、资源、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静心冥想,疏导情绪
当你发现了让你焦虑的根源,第一步不妨先缓解一下情绪,冥想是一种非常有助于缓解情绪的方式。
只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势,定一个闹钟,10分钟15分钟都可以,然后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清除你的头脑中分散注意力的思想。
不管头脑出现什么想法、念头,不管内在出现什么感受、情绪,都不去管它,只是观察呼吸的进出。如果你发现自己走神了、胡思乱想了,就继续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如此反复,直到冥想时间结束。
职场焦虑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我们不能躲避,只能选择正视。其实,大多数中年职场上的焦虑,大多来源于生活压力,通过提升内在能量,改善外在环境,调节规划工作,是当下缓解中年职场焦虑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妨试一试,不要让职场焦虑毁了你的生活
题主看到企业里45岁以上的员工越来越少了,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效应和“锚定”效应。自己所在的公司中年员工少,就片面地认为整个职场45岁以上的员工都少了。其实,全球职场从宏观来说,依然是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年人依然活跃在各行各业呀。
举一个例子:我刚来北京的时候,20多岁,上下班高峰坐地铁,很少见到中老年人。后来,我年龄稍微大一些,也不愿意挤高峰地铁了,觉得一个30多岁的人挤在年轻人中间很不舒服,觉得人生很失败。我慢慢地学会了错峰上下班,要么早上班,要么晚下班。那种中老年人,更是错开了交通高峰期,并不代表中老年人在社会上减少了。不信,你看看菜市场里或平价大超市里,中老年人熙熙攘攘,年轻人倒是很少见。
第一,首先要区分开职场人的宏观分布和微观分布,充分认知职场人的结构化矛盾。
职场人的总体生态分布,是“五湖四海、老中青三结合”的。国内职场,从宏观分布上来看,职场人有七八亿人,依然是老中青三结合的结构,60后、70后、80后、90后、95后是形成年龄梯队的。
但,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时间阶段企业之间,年龄比例是结构化的矛盾,有的企业80后占主体,有的企业是90后占主体。
估计题主所处的行业,可能是互联网、高科技、销售类、服务类的行业或企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队伍年轻化,年龄大的员工到了30多岁,如果没有升到管理层,大多数就转行干别的职业了。
比如,餐饮服务业,女服务员一般不过做到30岁。所以,你到宾馆所见到的服务员,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30岁的女人,要么转行去做行政、后勤、保洁、厨房工勤,要么转行去其他行业或回老家了,要么真的回家做人妇去了。
第二,各行各业的年龄结构,是受多种因素做影响的。
举一个例子:
传统的央企和国企系统,大约有7000多万员工,这些群体的平均年龄是超过40岁的。因为多年来,央企国企的员工只进不出,年龄老化,引进新人的比例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年龄是不断增长的。
比如,我原来所在的老国企,员工平均年龄45岁,因为十年几乎没有新引进毕业生了,没有年轻的新人补充进来,存量员工的平均年龄是逐年增长的。员工平均年龄45岁,管理层平均年龄50岁左右。
很多传统的行业或企业,由于老员工比例过大,年轻员工补充不足,新陈代谢的功能都丧失了,员工队伍没有活力,缺乏创新力,企业也就半死不活。
高层也意识到国企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年龄偏大,历史上已经有三次推进年轻化了。最近这次推进年轻化,提出用三年内,让90后、85后进入中层班子的比例达到30%,不断优化干部的年龄结构。
但是,在新兴的行业里,整个行业的年龄就比较年轻,有的企业新星成立才三四年,就能上市。这个新兴企业,哪里有老员工啊?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所以,题主所在的行业,可能就是这种企业,满眼都是90后,因为这种企业本身就年轻。
第三,80后甚至70后员工,到底都去哪里了?
员工成长规律,与人的成长是一样的。职业生涯,也是逐步成熟成长的。20岁左右入职,30岁左右成熟,成为管理层甚至是中层人员,40岁左右成为高层人员,50岁左右成为集团级的高层。这是大多数大企业的普遍成长规律。
但是,现在整个职场业态的底层架构,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近十年来,大众创业,数以百万级的中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尤其是创业型公司,如同星火燎原。据统计,创业型公司2年存活期不到20%,创业公司如同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包括一些小生意,个体户、小超市、小商店、小摊小贩,等等,消化了80%的就业人口。传统的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体系,消化了20%的就业人口。
举一个例子:2020年毕业生已经达到了900万,同时还有3000万年轻人,通过高职、中专、大专、高中毕业后,走向职场。这些年轻人,80%进入了年轻的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所以,造成了错觉:满眼都是90后,80后很少能看到。
80后确实从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减少了,主要有三个去向:
一是转行了。比如,大量的服务员、销售业中,大量的服务员、保安、中介、推销员、广告员,都是年轻人,临时过渡几年,都是吃青春饭的,年龄偏大一点,比如,超过30岁,就干不动了。老板也不用了,自己也没脸皮再干了。都转行去了传统公司,或者做小生意去了。
二是被淘汰了。比如,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技术迭代快,对年轻人需求量大,对中年人不友好,35岁以上基本面临淘汰出局。很多人35岁的人,只能转行到传统行业。
三是辞职回家了。比如,大城市的年轻人,挣扎着做到三十岁,终于死心了,实在没有办法买房立足,很多人都回家乡谋职去了。还有很多女性,到了三十岁生育期,很多人追求性价比,预期挣几千元月薪这么累,还不如辞职回家生育呢。
总之,这个职场的生态越来越变化快,很多现象已经让人看不懂了。年轻浪潮的崛起与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逐步形成结构性矛盾。有些行业,平均年龄逐步增大;有些行业,平均年龄在逐步减少。80后也好,70后也好,都在感受着中年危机,但他们为了扛起家庭重任,依然活跃在各行各业,负重前行,不曾逃离职场。
因为招聘35岁以上的人,没有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人年纪到了35岁以上,家庭的任务比较重,上有老下有小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大,所以这种人对工资的要求会比较高,不如年纪小点儿,但是也能干一样活的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35岁以上的人心眼比较多,通俗点讲,就是会计较,懂得权衡,懂得揣摩老板的意思,懂得拍马屁,懂得挑轻减重,懂得八卦,懂得争功劳,懂得推脱重活,懂得自己的重心是在家庭,而不是在工作,懂太多内涵了,就是不愿意卖力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5岁以下的人,社会经验或者人生阅历或者各方面的还比较青涩,这个时候是卖力的好时候,特别是30岁以下的,最好是27岁以下的,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或者发展比较快的公司,基本上年龄的结构比较低,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是20出头的小伙子,一大堆人的平均年龄可能就是二十四二十五岁,
年轻人,培训一下,就能上岗,朝气蓬勃,干活抢着来,形势一片大好。
而你让一堆35岁以上的人聚在一起,八成互相猜忌,使劲斗,合不起来的,大家都有很多招数,有各种人情,客气呀,互相之间一大堆这种套路,唯一相同的就是不愿意干活,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借力用力,说难听一点,就是好吃懒做。
从这个角度看,要说年轻人沉不住气,那年长者就太沉得住气了。
当然也不是说35岁以上的人就没有用武之地,35岁以上的人基本上要干什么工作比较好呢?
要干一些35岁以下的人不能完成的工作,譬如说干管理工作,干一些领导职位,这些工作很综合,要求很高,不是一般的35岁以下的人能干的,但是这种职位职位有个毛病,就是这种职位,一个公司就那么三五个,要不了那么多人。
而社会当中35岁以上的人具备这种能力的也不多,整个社会来讲,最简单的工作就是卖力气的工作,只需简单的经验,但是综合经验又有综合的技术水平又高,这种人比较少,
所以35岁以上的人要找工作,你必须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方式,管理上的呀,或者技术上的深度呀,要比别人超出很多,否则的话你就没有竞争力了,年轻人,他要个5000,你要个15000,同样的工作内容能满足,要你干嘛呢,如果拿同样的工资,你年龄大家庭开销大,你心里又不痛快。
很有水平的人,35岁以上,40岁以上,45岁,50岁都没问题,工资要多高有多高,上不封顶,所以讲到底还是水平问题,
但是没办法,这个社会它统计下来就有这样的规律,大部分人还是处于中低水平,所以中低水平的人找工作35岁以上,你就很有难度了。
所以经常有一句话,就是说35岁以后不要乱换工作。甚至有些地方30岁以后就不要换工作,因为你的竞争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年龄的上涨而下降,下降,再下降了。
最后插一句:为什么年轻人才有资格谈爱情,因为年纪大了之后,心眼太多,套路太多,套路太多的爱情还会是真爱情?职场也一样,套路太多的工作,还会是真心工作吗?
上一篇:{捕魚機}(教育加盟免加盟费)
发表评论